小时候姊妹间打闹,总有一方争强好胜,家长要不觉得孩子心眼小,要不觉得孩子有心气,有进取心。
从学习生涯的攀比成绩到成人阶段的爱情事业,“比同龄人强”一直是家长首要关注的重点,但“恐弱”您听过吗?害怕成为一个弱者,也无法接受自己成为别人眼里“受害者”。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在现实生活中,“慕强”是家长眼里的褒义词,但也不乏有些孩子是自诩慕强的。他们一直装强,只是为了不愿成为别人看不起的弱者。
其实,人的本质是厌恶弱势地位的,这代表着你是被动的,是被选择的一方,但“恐弱”心理演变并非简单的“由弱到强”,而是在智识上、SES(Social Economic Status)上、甚至外形上,驱使慕强人的最大动力是“我要靠近这个人,因此我也会看起来更强大”。并非日常所理解的是为了强强结合或自我成长。
我的一位老师家的孩子从小学一直是班上的第一名,奖状多到一面墙都贴不下。升入重点初中后,开学接连几次考试都不是第一名。心理上极大的落差,往往一次小测验就特别紧张。
同样,一些不足挂齿的小事经常弄得自己紧张兮兮,极度“恐弱”,害怕成为别人眼中的差等生。
其实作为孩子,极少能正确察觉到自己不健康的慕强心理,并开始学习规划自己走向强者之路。
“慕强”心理和成长型心理其实是不同的。
前者更多是感官驱使,如“崇拜”“尊敬”“信服”,而后者更多是行动驱使,如“执行”“自律”“疏导”。
想成为更强的人并为之付出的往往是后者,从自身的需求愿景下手,打磨自身脾性,慢慢地改变自己的弱处。
简单来说,如果“慕强”是对外的,那“恐弱”则是对内的,是对内某种自身特性的约束与惧怕。
很不幸的是,这种倾向往往普遍发生在精英女生,且逐渐呈低龄化。
因为身上有弱处,所以激烈地找寻自己弱处的影子,既不能共情弱者的苦楚,也讨厌“受害者”哭诉的声音。以精英标榜完美,以强者划清界限,孩子们还没未踏入社会,仅仅在学校学习的攀比中,不乏就有些“强者自强,弱者活该”的弱者歧视。把客观造成的学习差距量化为主观的不努力,不勤奋。
正是基于某种畸形的弱者歧视的扩散,“恐弱”这种心理混淆在“慕强”之中,甚者为了不成为别人眼中的差学生,拼命学习,不顾效益,不顾成绩,只是为了不成为别人嘴中的众矢之的。
为什么“恐弱”心理比“慕强”心理更危险?
无论“恐弱”还是“慕强”,其实都是对人多样性状态的否定。
这个世界是动态转化的,不同的时候,不同的方面,对于强与弱的定义都是不一样的。
如果硬要把“慕强”美化为进取,那“恐弱”就是害怕的伪装。
往往很多别人家的孩子,他们取得的成就被周围人推上神坛,强化他们的认知——神坛是玻璃做的,如果不小心翼翼维护便会遭到弱者“理所应当”的恶语与不待见。
这种几乎“牺牲共情价值以换取不归为弱者”的思维模式,看似在变强,实则是底气越发受限,自我设限难以关键时机突破自身瓶颈。
尤其在中高考阶段,会影响孩子自己对自身成长的评判,无法衡量自己的优劣势,一味地躲避实则越发后怕。
在一个“极度恐弱”的大环境里,大家嘴上说着“没有人是完美的”心里却没当真,承认和接纳自己的弱势不再是“悦己”的表现,而是种不得不做的愚蠢行为。
那些表面“慕强”内心“恐弱”的人看似内心极为矛盾,只不过需要“慕强”的进取来美化歧视弱者的薄情,以此获得别人的吹捧与敬仰。
“恐弱”侧重于内心的思想斗争,会增加自我精神内耗的频率,增加孩子偏颇的心理惯性,十分隐蔽。
无法正视自我的弊端比仅仅追求极端的“强势”还具破坏性。孩子失去了自我宣泄的窗口,极度压抑弱点的表现。一味逞强,不敢示弱,也不会示弱,更不会借此换来家人朋友的理解。相对于“慕强”,这种向内延伸的心理障碍,往往会催生“抑郁”“自卑”等等负面情绪。
如果发现孩子在学习中过于自私自利,排斥学习差的同学。面对一次小退步耿耿于怀,十分在意别人眼中自己的象征。
其实大部分是有点“恐弱”的心理在里面,弱者只是在短时间内无法高效地运转自身的条件要素,并不代表失去了成为强者的机会,也不代表着在人格上与强者有什么本质区别。
强者只是最能适应社会的那一批人,抛去社会主流评判标准,也不是样样都优于弱者。
家长可以放心和孩子说明白:承认和接纳自己的弱势是在为自尊穿盔甲,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弱势不伤害到自己,而不是铲除弱势,更不是歧视弱处。每个人都有成为弱者的时候,每个人都会需要强者的时候,强与弱是相互转化的,也是不可分离的。
以下给各位家长介绍几招实用的技巧击破孩子的“恐弱症”,让孩子真正接纳自己,拥有自己,认识自己,完善自己。大胆地承认自己的弱点与伤痛。
第一,家长要大胆地赞美孩子的不足,同样也大胆分享自己的缺点。
一同探讨为何会有这些缺点,又是否真正影响到自己的生活。要打破“恐弱”的心理障碍,得打开内心真正意识到缺点不过如此,它让我看着不完美,但也给了我“蜕变完美”的契机。
亲子间的交流多多侧重开放性的讨论,让孩子拘谨的内心得到舒展,不要陷入伪装的形式主义之中。多多讨论生活中“弱势群体”的社会态度,比如:老人、残疾人,妇女、孕妇…让孩子明白成为“受害者”也是有申述的权利,也是有愿意支持相信你的忠实伙伴。伪装只能遮蔽一时的弱势,并不能一劳永逸。
第二,培养孩子自我分析、自我悦纳的能力,对自我的认知进行重构和整合,弱化孩子对自己弱处的注意力。
可以尝试告诉孩子:弱项,先不管它,就让它先弱着,把强项的优势发挥出来,进而扩展优化弱项的选择与机会。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会获得鼓励、认可、在自己独有的强项中建立立身之本,保持高昂的生活动力。回过来看看,其实弱点反而让你更具辨识度与人格魅力。
“生命本就是件易碎品,不该硬撑的,为何要抗下所有,你还有朋友与家人,再不济还有一个纯真的你”家人的爱与陪伴或许能大大缓解孩子“恐弱”的心理害怕,祝愿祝福每一个“恐弱”的孩子,不要畏惧,不完美的自己也同样可以做个真正的强者。
作者:等风来
两个孩子的职场妈妈,左手执笔右手带娃,喜欢读书、写作、画画、坚信即便生活一地鸡毛,内心也要拥有自己向往的诗和远方,关注我,持续给您提供更多育儿干货。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上一篇 : 一场“史诗级”的房企退市潮,要来了!_世界热头条
下一篇 : 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