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红彝乡人 共织彝绣美 《光明日报》聚焦楚雄彝绣

2023-08-16 21:43:50 来源:云南网

千年彝绣,一绣千年。伴着一年一度的火把节,大批游客来到楚雄彝族自治州,围火而舞,共庆火把节,共赏彝绣之美。今年火把节期间,全国首个彝绣数字文化产业园·彝绣产品交易中心在彝人古镇启动运行,“梦回千年·牵手时尚——指尖上的记忆”彝绣动态展暨彝绣沉浸式体验街区在彝人古镇茶花溪畔正式开启。

十指春风绣千年。楚雄彝族服饰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根小小的针与几条彩线完美融合,让楚雄彝绣技艺在滚滚历史长河中传承了1700余年。茶花溪畔,流水潺潺,来自楚雄州10个县(市)的绣娘依次登上彝人古镇的舞台,展示彝绣服装和彝绣文创产品,引得台下阵阵掌声。


【资料图】

看到彝绣产品受到游客喜爱,牟定锦纳非遗文化传承有限公司负责人普明惠既兴奋又自豪,她说:“今天的活动不仅为绣娘们搭建了一个展示彝族服饰、彝绣产品的平台,也让更多人亲身体验了彝绣的制作技艺。彝绣伴随了我的成长过程,我对它非常有感情,我将继续和姐妹们一起把彝绣传承好、发扬好。”

“小时候,针线就是我们的玩具。”云南省州级非遗传承人李丽凤说,“为了让‘双扣绣’等更多技法传承下去,我们现在也会去学校教刺绣,让青少年感受到彝绣的魅力。”

近年来,楚雄州做足“指尖文章”,探索出了一条“非遗文化+市场产品+旅游体验+就业致富”的发展新路径,走出了一条从“指尖艺术”到“指尖产业”再到“指尖经济”的新路子,实现了“绣品变商品、绣片变名片、秀场变市场”三大转变。

从千年走到今天、从深山走向都市,楚雄彝绣通过传承保护与创新发展的不断碰撞,实现由原生态到国际化的嬗变。通过深化沪滇、闽滇文化合作交流,楚雄彝绣走进北京国际时装周、上海时装周、纽约时装周、米兰时装周,并与英国、澳大利亚、德国等国家服装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完成出口订单510万元。从乡村小舞台走向国际大市场,彝绣真正从传统手艺变成文化产业,生动地诠释着“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传统的就是现代的”。

如今,彝绣产业增加值从2012年的0.21亿元增长到2022年的2.45亿元。乘着彝绣产业的“东风”,楚雄州5.7万名绣娘拿起绣花针,实现在家门口就业。从武定县发窝乡山品村搬到狮山镇红土田社区的那菊芬便是其中之一。

“易地搬迁后,可以一边在家门口务工,一边自己带小孩,这是最好的啦。喏,这个绣完后不仅能做成扇子,还能做成首饰盒、糖果盒。”那菊芬熟练地绣着手中的荷花,对记者笑着说。来到彝绣扶贫工厂前,那菊芬的绣工并不熟练,好在她自己肯学,加之工厂多次开设免费培训课程,如今她已经熟能生巧,每个月能有三千多元的收入。

那菊芬所在的红土田社区距离武定县城4.5公里。“以前住的是土木结构的瓦房,现在搬出来不仅生活条件改善了,孩子上学的地方离家不到300米。”那菊芬说。

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在全州103个乡镇建设的彝绣车间,在1105个村委会(社区)建设的彝绣作坊,楚雄州如今形成遍布城乡的彝绣非遗文化新空间,打造出家门口的“幸福产业”“温暖产业”,带动农村万千绣娘“吃文化饭、走致富路”。

楚雄州坚持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保护,下足“绣花”功夫,加快彝绣特色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记者 张勇 徐鑫雨 见习记者 阮紫嫣 通讯员 杨晶晶 马银彬)

上一篇 : 最高涨超700%!固高科技成年内第二大“肉签”,散户蜂拥而入

下一篇 : 最后一页

x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