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世,我转山转水转佛塔啊,不为修来生,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2023-08-15 17:53:30 来源:文化艺术报


【资料图】

寺 庙

文 | 任 佳

说起“寺”,首先想到的是我的家乡“寺沟”。起始,我对“寺沟”这两个字有点反感,因为它的读音与我们当地一方言接近,当责骂一个人蛮不讲理时,经常和“无赖”搭配使用。 不管是“寺”还是“庙”,现在我们一般都把它们组合起来称之为“寺庙”,意为佛教的活动场所。从我记事时起,经常会跟着奶奶“上会”(这里的“会”专指庙会)。离家近一点的就去药王山,离家远一些的就去香山。总之,只要是“上会”的日子,都得天不亮就起床赶路。那些奶奶们在“上会”前一天会准备好供奉的东西,相约好集合地。而我们这些小孩子则是为了吃一回平时很难吃到的香甜点心。无论是到了药王庙还是香山寺,我们紧随其后,低头弯腰、双手合十胸前、小心翼翼地模仿大人模样,绕大殿内侧作揖、跪拜……等待奶奶捐完“香钱”从桌子上拿下供奉的点心后,我们就迫不及待地将其塞进嘴里,连手心残留的点心渣渣也不放过。“吃了给‘爷’献过的东西对我娃好……”奶奶一边摸着我的头一边说。除了吃,最让我记忆深刻的还有“摸”。在药王山有一尊被称为“摸摸爷”的雕像。传说,摸之可以治病,摸哪治哪。于是,不管有病没病,大人小孩、男人女人、老妪病汉等,凡是到了殿内,从头到尾都要摸一遍,连手指脚趾头都不会放过。多少年来,石像被摸得黑漆发亮,如同明镜一般。 随着年岁的增长,走出家乡的我开始接触外面的世界,寺庙自然也不例外。记得那是2016年8月,自驾青海的我第一次目睹了塔尔寺的神圣壮观,不仅体现在视觉上,更是震撼了我的心灵。 塔尔寺建于明嘉靖年间,初建时只有一座圣塔,后几经扩建,目前共有1000多座院落。塔身白灰抹面,底座青砖砌成,腰部装饰有经文,各塔寺大同小异,在周边葱郁的植被映衬下,甚是整齐划一。酥油花、堆绣、壁画被称为塔尔寺的艺术“三绝”,真是让人大饱眼福。 震撼心灵深处的莫过于塔尔寺内外朝拜的人们,他们双手合十高举过头顶,然后至额头、胸前,屈膝、下跪、前倾、伸展……将全身平整地伏在地上,一遍又一遍……

拉卜楞寺 图片来源:公众号“甘肃文化和旅游厅”

7年了,这一幕幕时时闪现,如同昨日刚发生过一样清晰可见。为了再一次放空自我,找寻心灵的契合点,今年7月,再次踏上旅程的我,来到了被誉为“世界藏学府”的拉卜楞寺。值得一提的是,在去拉卜楞寺的前一晚,我入住在了拉卜楞寺镇一名曰牧岚山庄的民宿。这里绿树红花、流水潺潺、虫鸣鸟叫,置身于这一方小院,别说多么舒适和惬意。庄主夫人热情贤惠,对所住游客嘘寒问暖,亲手烹制奶茶以招待,庄主索南嘉更是不吝所学,为远道而来的客人答疑解惑,尽可能详尽地讲解关于拉卜楞寺的点点滴滴。 “它建于清代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是我国著名的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 它包括显、密二宗的闻思、续部下、续部上、医学、时轮及喜金刚六大学院,众僧必修五部大论,学级共分十三个,一般得十五年才能学习完十二个年级,第十三学级,期限无定……最精彩的,也是最考验僧侣的应该算是辩经了……”索南嘉滔滔不绝、眉飞色舞,连水都顾不上喝一口,而我更是听得入迷,恨不得现在就能一睹拉卜楞寺的风采,看一看辩经的整个过程。 回到房间,辗转反侧、夜不能寐。内心深处的我总以为僧侣们都是没有文化的,他们或是在社会上走投无路,或是看破红尘想择一处幽静之地……然而,我错了。搜寻着网络上各种辩经的视频,回想着索南嘉声情并茂的讲解,感叹僧侣们如此勤奋努力地学习,有些人甚至学了一辈子,直至五六十岁才修完部分课程。他们的文化知识远远高于我们,他们的道德素养也是更胜一筹。突然,央视网的一则新闻惊艳了我的眼球,内容讲解了拉卜楞寺壁画的修缮,至于怎么修缮、修缮后呈现出怎样的效果,索南嘉在镜头中一一作了解答,他原来是夏河县文广局副局长。激动、震撼……此时内心的感受无以言表,他就像那些僧侣一样,看似平常却满腹经纶;他就像拉卜楞寺一样,看似高大却做着最温暖的事情…… 一大早,告别了牧岚山庄,来到了向往的拉卜楞寺,站在高处俯瞰,整个寺庙沿北山山麓布列,红白相间整齐排列;走近细看,有藏式建筑、藏汉合壁式建筑,飞檐丽阁,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庄严雄伟。跟随人群,来到了世界上最长的转经长廊,紧跟虔诚的朝拜者再一次转动着每一个经筒,心中又一次默念起了仓央嘉措的诗句: “那一月,我摇动所有的经筒,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尖;那一年,我磕长头匍匐在山路,不为觐见,只为贴着你的温暖;那一世,我转山转水转佛塔啊,不为修来生,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本文选自2023年8月14日《文化艺术报》

责 编 | 王越美

审 核 | 吴汉兴

上一篇 : 【健康宣教】微量元素对身体的重要性

下一篇 : 最后一页

x

相关推荐